国内保研和出国读研都是比较热门的深造道路,该怎么选?很多考生表示很迷茫。小编建议大家结合实际做对比,我们可以来看下这两种读研方式究竟有哪些不同?
一:所需花费
国内:虽然大部分改革高校都采取发放奖学金和助学金的方式资助优秀研究生,但总起来讲还是变相地使读研成本大幅上升。部分大学的自费研究生收费情况发现,一般的年学费在6000元-10000元,像北语是9000元/年,武汉大学是11000元/年,浙大10000元/年,人大15000元/年……如果一个月生活费等日常开支按800元/月计算的话,一年的总花费保守估计也大约在2万元左右,在上海、北京、广州等高消费地区,这个数据还要更高。
考研期间的所需花费例如参加辅导班,买各种辅导材料,一般在2000元左右就能搞定,如果考外地高校的研究生,一般需要到校听一些专业课,或者联系导师等,这部分费用无法具体计算,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国外:出国读研的费用根据留学国家的不同有很大差别!总起来讲人民币对外币汇率的走高使留学费用大幅“跳水”,工薪家庭留学不再是梦想。像泰国留学消费水平相对较低,在生活上和二三线城市差不多。
值得一提的是,打工是几乎每个留学生都有的经历,即使家庭经济条件允许,在周围同学都积极争取打工机会的大环境下,留学生们也会在学校提供的勤工俭学岗位上或者在社会上找到合适自己的打工机会,会减轻不小经济上的压力。
二:所需时间
国内:学制2-3年,以3年居多。
国外:国外研究生学制一般是2年,像泰国博仁大学,硕士标准学制为2年,每年两个大学期(成绩良好的学生可在每年暑期6月至7月自主提前选修学分课程两门,可提前一个大学期完成全部学业),学生修满专业课程规定学分,平均点GPA达3.0或以上,通过独立研究报告答辩、大学语言测试及综合考试者,经大学审批通过即可申请毕业;
三:成功难度
国内:一般的考生从大三开始专注于考研的考前准备,有些学生则一入校就开始做准备了。虽然目前复试权重在逐渐加大,不过笔试分数依然是必过的第一关,依然是“一考定终身”的模式。
国外:国外读研一般都是申请制,只要具备本科学位,都可以申请。
四:所获能力
国内:研究生培养“一锅烩”在我国高校已是不争的事实,扩招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教学设施匮乏,学生多了,老师相对少了,研究生只好上大课,大课堂剥夺了研究生说话的时间和权利,很难进一步随堂发问、质疑甚至批评,这与研究生的培养机制已经背道而驰。《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报告(2005~2006)》显示,56.9%的硕士生导师和47.8%的博士生导师认为,研究生的质量在下降。刚刚评上的教授、副教授就开始带博士、带硕士,一个导师带十多个博士、几十个硕士绝不是个别现象,导师不认识学生已属正常。导师自己是“有方向,没思想”,“有文章,少创意”,对学科前沿成果、发展趋势若明若暗。以其昏昏,如何能带出高水平、高质量的研究生呢?
国外:师生比与学校培养的质量是密切相关的。先来看一组数据,哈佛大学学生18273人,教师2278人;斯坦福大学学生13354人,教师1325人;普林斯顿大学学生6294人,教师822人;康奈尔大学学生18240人,教师1617人;博仁大学学生20000人,教师2000人……世界大学排名、诺贝尔奖得主、科研经费储备、教授科研成果发表等考量参数,国内外院校更是天差地别。国外的研究生教育一直保持了很高的水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和实际操作能力,具有更高的含金量。
五:职业竞争力
国内:在不少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的时候,让其中一部分继续留在大学里深造,暂时把就业问题回避,等形势好转再让他们就业,是迫不得已的选择。可事实是,用人单位已经越来越理智,能用高职生的绝不用本科生,能用本科生的绝不用硕士生,国内研究生培养体制下制造出来的只是披着高学历外衣的“毛胚”,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和要求,使这些“毛胚精英”无用武之地,不上不下的尴尬状况在近几年不会得到根本改善,甚至将更恶劣。
国外: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导致任何一个国家的就业都不乐观,失业率也在攀升中,但两年后就业肯定会比眼下的环境要好一些。同时,为吸引人才目前很多国家的移民政策也更加放宽了。
如果选择回国就业,含金量高的海外文凭肯定要比国内文凭有更多优待(看一些银行、电视台包括公务员的招聘条件就知道了)。抛开文凭不说,起码可以过了当地的语言关,在国内做对外贸易中的翻译,文化交流或牵线搭桥的工作,无疑是有优势的。